鹿港 ~ 龍山寺
鹿港龍山寺古色古香的內涵裡,蘊藏了無數前人的心血結晶,
充滿文人氣息得詩詞壁畫、雕梁畫棟,不僅令人讚嘆,
輔以歷史悠久,真可謂台灣之寶,
也是能將台灣推向全世界的一顆明珠。
從山門進入龍山寺,寬闊的前埕地面舖滿了大陸泉州石材。
鹿港龍山寺為國家一級古蹟,
寺內各處角落都是早期泉州一代名匠精緻的藝術品。
在早期,龍山寺原是暗仔街 (今大有街) 的一間舊廟,
清乾隆 51 年 (1786),由當時都閫府--陳邦光發起,
以鹿港八郊所得淨利及地方聯合捐募,遷建於現址。
當我們踏進龍山寺時,那一股古色古香的文化氣息令我們感動不已,
對這麼豐富的文化遺產,怎不讓我們好好的珍惜和關心呢!
兩旁的花圃內有一對青斗石雕刻的獅座,為嘉慶三年(一七九八)
由溫陵(泉州)劉華堂及澎江(澎湖)許克京兩位信士所敬獻。
這對石獅的造型,身體的姿態獨特,
背部螺紋式的鬃毛刻劃入微,充份表現出匠師的功力。
因時間有限,我只拍一隻公獅代表。
龍邊的廂廊,有一口古鐘,為咸豐八年(一八五八)龍山寺重修完成後,
鹿港八郊商行於咸豐九年(一八五九)
請梁如金到浙江寧波勝興商號鑄造此鐘,
鐘高一百四十餘公分(不含鐘耳),直徑一百公分,
聲聞數里,故有「龍山曉鐘」之美譽。
古鐘銘文上有鹿港八郊之名稱,
分別為泉郊金長順、廈郊金振順、南郊金進益、
糖郊金永興、染郊金合順、布郊金振萬、油郊金洪福、
敢郊金長興及其他諸商號、士紳。
從銘文上記載可知,當時衙門官員也參與其中,
更顯現出龍山寺受官方與民間普遍重視。
由於古鐘上方的鐘耳已經毀損,鐘上的銘文也日益斑駁,
目前寺方已另製一口鐘置於鐘亭。
龍山寺面寬三十四公尺餘,進深一五七公尺餘,佔地一千六百餘坪。
寺廟的建築格局與雕刻、彩繪藝術,被喻為台灣民間藝術的殿堂。
寺廟中有三種不同形狀之門代表三種不同意義。
此為儒生門代表儒家思想。
此門為圓形代表圓圓滿滿。
此門為八卦形代表平安幸福。
欲了解一座廟宇的歷史,碑文是最佳的史料來源。
道光十一年(一八三一)「重修龍山寺記」碑文
為北路理番鹿港海防同知王蘭佩所撰,
內容即說明了鹿港龍山寺的遷建、重修的過程。
由碑記的內容得知鹿港龍山寺為溫陵(泉州安海)龍山寺的分寺,
於乾隆五十一年遷建至今日現址。
龍山寺有數塊重要的碑文,分別為道光十一年(一八三一)
鹿港理番海防同知王蘭佩所撰
拍攝日期: 2014. 08. 12
留言列表